炒股配资最新平台

你的位置:配资开户平台_正规10倍配资平台_炒股配资最新平台 > 炒股配资最新平台 > 从耕地面积和政策变化看秦国崛起的必然性

从耕地面积和政策变化看秦国崛起的必然性

发布日期:2024-02-10 04:33    点击次数:85

【在春秋战国时期,人才辈出,各种思潮异常活跃,文化多样性突显;各诸侯长期存在互相倾匝的现象,谁能改变传统落后的生产力模式,谁就能问鼎诸侯霸权,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之下,诸侯之间经常会有一些改革运动。并且多是围绕农业生产进行的,甚至以农业改革为主,像商鞅的“抑商重农”改革就是其中最为著名例子。】

准备作战的秦军

在古代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力,没有之一, 甚至是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。农业社会经济时期,人口数量、粮食产量、耕地面积就是制约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。三者互为因果关系,互相制约,要想人多就需要更多的粮食,而更多的粮食则需要更多的耕地,反过来大量的耕地则需要更多的人来耕种。尽管气候(含灌溉)和农具,甚至作物品种、类别等都会影响粮食产量,但最基本的影响还是来自于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。

土地面积要想扩张,除开垦荒地外,再就是通过战争兼并。秦国早期与戎人混住杂居,远离中原,以畜牧业为主,基本谈不上有什么耕地,正真意义上的耕地面积扩张是在秦襄王救驾周平王取得封地后。随着周王室的东迁,秦国才开始东进关中,定居渭河边,接收了会耕作的百姓,耕地面积才逐渐开始增加。

但是要想通过战争兼并土地,首先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,在农业经济时期,粮食就是一国的资本。增加土地面积,提高粮食产量就是积累资本最务实的办法,也是执政者面临最重要的问题。

春秋晚期出现的铁制农具,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程,对于扩大耕作面积、深耕更为有利,再加上牛耕开始普及,以及秦国先后建设的郑国渠、都江堰、灵渠等水利工程,粮食产量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幅增长,极大促进了秦国的人口增长和国力的提升,秦国也越来越有了兼并的资本。

秦统一六国前的疆域图

到秦穆公征服关中,秦惠文王取巴蜀之前,长达近三百年间,秦国的国土一直大致稳定在今陕西关中地区。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秦国是“僻在雍州”的来由。随着秦国历代国君的不断扩张,尤其在兼并六国后的疆域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。

秦朝初北击匈奴收河套,派遣屠睢率领50万秦军平定百越,疆域面积迅速扩展,秦朝的疆域大致为:东起辽东,西抵河西、四川,北达阴山,南至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,西南至云贵地区。到秦始皇设置郡县制时,已下辖36郡,国土面积已超过340万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更是激增。

其后又南并五岭以南之南越地,置南海、桂林、象郡三郡,北取阴山以南地置九原郡,之后陆续分析出东海、恒山、济北、胶东、河内和衡山等郡。由最初的三十六个郡,后来增加至四十八个。国土面积更是增加到400多万平方公里左右,耕地面积同时随着增加。

随着秦国国土面积的扩大,能用于耕作的土地也越来越多,尤其是进入关中后,土地肥沃,从现在的礼县到西安东部是绵延八百里的秦川,《战国策•秦策》称之为:“沃野千里,蓄积饶多,地势形便,此所谓天府,天下之雄国也。”

作战中的秦军

土地有了再接下来就是政策,从商鞅制定的《为田开阡陌令》到后来的《田律》,从法规上很好的促进了土地资源的管理,秦国地处西部关中地区,地广人稀,土地资源广阔,但善耕者少,为了促进农民种地的积极性,耕地由官府按照土地肥沃程度评级,然后统一发放到农民手里,每个成年农民由国家授田“小亩五百”。但亩的面积在商鞅变法后大大增加了,《史记.秦本纪》载,商鞅开阡陌东地渡洛。言开阡陌者,改井田以二百四十步为亩。

《为田律》规定:“田广一步,袤八,则为畛。亩二畛,一百(陌)道。”畛一般是指田地两头的小道,畛是从亩中划出宽一步,长八步而修建,所以一般畛的长度就是亩的宽度,由此可见亩的宽度也是八步。而《氾胜之书》区田法规定“以亩为率,今一亩之地,长一八丈,广四丈八尺",古时六尺为步,十八丈正合三十步,四丈八尺恰是八步,这个虽然是汉制,但是汉承的是秦制,因此《为田律》中亩的长度应该也是三十步,亩的面积正是二百四十步。

备注:按照秦的度量,一尺约相当于0.23米,6尺约为1.38米,那小亩就约相当于190平方米,现在的3分地左右,而五百小亩约相当于现在的 143.8亩。

历史研究需要在证据、推理基础上谨慎对待,目前有记载的文献繁杂,语境也千差万别,不能一概而论。从春秋时期开始各诸侯国的亩制和容积两个单位,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,纷乱不一。比如亩制有范氏和中行氏的160步为一亩,韩魏的200步为一亩,以及赵氏以240步为一亩,具体参见银雀山汉简《孙子·吴问》。

李悝时期实行的亩制又以100步的小亩为标准。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使用240步的大亩,但统一以后有些地区依然沿用以前的六国亩制,因此对于秦的耕地面积无法很准确判断,所以目前很多关于秦国的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多是论证推断,但是并不妨碍我们对当时历史环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。

农官在颁布秦律

要扩大耕地面积,秦国提出了两项举措,最直接也最实用,一个是官府论军功赏地,军工越多赏地越多。再一个是鼓励农民多种地,吸引六国移民前来开荒拓地。

秦实行按“军功授田”的多种土地分配制度,由国家向农民统征赋役,以户口为依据,国民一般都能获得国家授予的一百亩田地。官府规定,土地不属于国民的私有财产,国民对授田不得进行买卖,不得进行典质、抵押。彻底破除勋贵对土地的垄断的旧有制度,一边立法“废井田,开阡陌”,一边实行按军功定等级,按等级授田的政策。

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“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,倍其赋。有军功者,各以率受上爵;为私斗者,各以轻重被刑大小。僇力本业,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。事末利及怠而贫者,举以为收孥。宗室非有军功论,不得为属籍。明尊卑爵秩等级,各以差次名田宅,臣妾衣服以家次。有功者显荣,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。”

由此可见,想有更多的耕地,就必须努力作战,用军工换取尊卑,按等级授田的制度相对比井田制更加符合当时百姓的需求,土地不用轮耕,可以长期拥有土地使用权,相对更加稳定,使种地的农户更加安心,有效提高了耕作积极性。

准备使用秦弩的士兵

授田制下分配的土地是征收赋税的对象,也是每个受田农户法定的耕作任务。《睡虎地秦简-田律》规定:“人顷刍稿,以其受田之数,无垦不垦,顷入刍三石,稿二石”。不管授予的土地是否耕种,都要按照百亩的标准征收赋税。以当时的农耕生产力水平,一个人是很难种这么多土地,之所以给如此多的土地,除秦国本来就地广人稀外,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土地肥力不够,需要休耕。

另据《睡虎地秦简·司空律》载:“居赀赎债者归田农,种时、治苗时各二旬”,秦国的春耕季节大约在20 天左右,则一个成年劳动力的耕种能力一般不足30亩。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载:商鞅变法时规定“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,倍其赋”,“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”。在战国晚期秦国每个农户家里的成年劳动力,一般只有一男一女两人,耕作百亩即便有休耕田,也是极为沉重的任务。

将耕地和军功绑定起来,一方面鼓励了士兵的作战勇气,一方面快速拓展了耕地面积和耕种效率。

在拓荒方面,秦国鼓励开垦荒地,商鞅认为:“农则易勤,勤则富”,“国所以兴者,农战也,”“国待农战而按,主待农战而尊,”将农业发展提高到“立国的”高度。《商君书.垦令》中篇中就有“为国之教,务在垦草”。据《史记•商君列传》记载,农民开垦荒地,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;在官府严令驱赶和鼓励之下,再加上开荒虽然费时耗力成本高,但是收益也高,所以开垦荒地的人越来越多。

鼓励新移民开垦拓荒

秦国本来人口稀少,土地资源丰富,地未尽其力,为了扩大耕地面积,秦国通过免除兵役、徭役和免征十年田赋的优厚条件,不管你是不是秦国人,只要你在秦国开荒种地,超过3亩以上,或种地超过五亩以上,并且三年以上,那这块地就是你的,只要你够努力,你就会拥有更多的土地,这一政策吸引了大批六国的农民跑到秦国种地;晋国人多地少,吸引的晋人最多。

这一措施不仅能够发展农桑,增加社会生产力,还可以不用通过战争兼并人口,轻松将六国移民化为自己的国民,使其成为秦国的劳动生产者,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垦,秦国可用于耕作的土地大幅增长,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,其能用于耕作的土地面积已经远非其他六国相比。

关中耕地秦国土地面积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